Search


【#京都】「吃在京都」
 
日本人以含蓄為美德,一切講究收斂,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#京都】「吃在京都」
 
日本人以含蓄為美德,一切講究收斂,不喜宣揚,而這個現象在保有千餘年歷史文化的古都更為顯著。就以料理亭為例子吧,你想吃一頓真正京都風味的食物,往往不是在市區的三条或四条即可以找到的。
 
一個精於此道的京都人會帶你到某一條小弄堂裡的平房前面,告訴你在那裡你可以享受一餐美食。那個料理亭可能於附近的民家沒有什麼分別,木造的日式房屋,窄小的門面,拉開細格子的木門,可能還垂著一幅藍色蠟染的布幔,所不同者,無論你什麼時候進去,他們的店前總是掃除潔淨,在那石板地面上潑撒著水的。
 
日本料理亭前喜歡潑水的緣故,一方面是因為可以保持灰土不揚,乾淨涼快,另一方面則因為「潑水」這個詞的發音在日語裡近似「招迎」,可以解釋做「以廣招徠」,生意人藉此討個生意興隆的吉利。
 
只要一聽見拉木門的聲音,店裡就會有兩三個穿著和服,臉上堆滿笑容的中年婦人碎步出迎,她們會操著濃重的京都口音說歡迎客人的話,並且迅速地接過客人手上提的東西,引導入內裡。平常一個較高等的料理亭,往往要走上一段石板廊子,才能到餐室。這時你會驚訝於裡面的氣氛是如何與外頭所看到的門面不同了。
 
京都自千餘年前平安時代以來,直到明治時代,為日本的都城,歷史與古跡是它的光榮與特色,因此京都的人都刻意保持古物,他們寧願時時翻修木屋紙門,卻不願意讓鋼筋水泥的大廈替代那些低矮陰暗的老房子。先前你所看到見的京都式細格木門也許有數十年的歷史了,因此那不施漆的木料已發黑。但是跨過門檻,低頭從布幔下鑽過,你會看到一條潔淨的石板路,石板與石板之間可能還有翠綠的苔痕,兩旁布置著精致而古雅的石庭或假山。
 
(摘自《京都一年》/#林文月)
(Photo by Norio.NAKAYAMA@Flickr)


Tags:

About author
旅飯 Pantravel 是以深度旅遊內容為主題的線上媒體網站,現階段報導範圍主要是亞洲米食國家,並致力於亞洲各國旅遊產業之交流,以及新創趨勢之關注。
旅飯 Pantravel 是以深度旅遊內容為主題的線上媒體網站,現階段報導範圍主要是亞洲米食國家,並致力於亞洲各國旅遊產業之交流,以及新創趨勢之關注。
View all posts